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小儿斜颈最常见的类型,也是第三大儿童运动系统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0.3℅-1.9℅。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致使颈部向患侧歪斜,头偏向患侧,同时下颌及颜面部转向健侧,形成特殊的姿势畸形。若不在婴幼儿期纠正这种偏斜性生长趋势及姿势习惯,即便将来手术治疗,也可能会给术后患儿功能行为矫正带来阻碍以及留下颌面不对称、头颅畸形、患侧眼耳平面低、斜视、脊柱侧弯等后遗症。
先天性肌性斜颈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为:宝宝出生一周左右,胸锁乳突肌出现大小不一、质地或软或硬,可移动或坚硬不移的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肿块,可出现于胸锁乳突肌上、中、下段或全段受累。出生一个月后肿块基本定型,可在半岁后逐渐缩小形成条索状硬化挛缩肌肉,致使胸锁乳突肌失去弹性,牵拉头颈向患侧偏斜,下颌及颜面旋向健侧,形成特殊的姿势畸形。
国内大多数骨科学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描述一般指最初有肿块的肌性斜颈,而国外先天性肌性斜颈则包括三种类型:
1. 胸锁乳突肌肿块型组
2. 没有明显肿块的肌性斜颈
3. 姿势性斜颈(POST),没有胸锁乳突肌肿块及肌肉紧张的临床特征。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报道手法牵伸结合物理疗法的有效性及早期治疗的必要性。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最有疗效的保守治疗年龄,是在宝宝出生后12个月以前开始进行,多数孩子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在胸锁乳突肌有肿块的类型中,那些最初颈部旋转受限﹥30°和12个月以后才开始治疗的儿童,更可能趋向于要通过外科手术,才能获得功能和外观可接受的治疗效果。
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医师的监测观察。物理治疗包括固定位置,环境适应性,对紧张的胸锁乳突肌的主动和被动的拉伸,增强弱的颈部和躯干肌肉群力量和运动疗法。这当中包括没有胸锁乳突肌肿块及肌肉紧张的临床特征的姿势性斜颈。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就成为保守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契机。
至于该病的确切病因,尽管该病自有报道以来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可能引起该疾病的病因多达80多种,但确切的病因至今仍然未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