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行性病变所导致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由于血管狭窄和闭塞发生的程度、部位、范围和快慢以及发作频次不一,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
正常的冠状动脉口径适中,管壁富有弹性,管腔规整,内膜完整光滑,针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和管腔内血液所含成分的不同,管腔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的改变。
从正常的冠脉血管到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的血管多经历了两个不同的进展阶段:即缓慢进展期和快速进展期。
缓慢进展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富含炎症细胞和脂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壁内沉积、积聚,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的进行性狭窄,甚至闭塞,这个过程开始于儿童时期,多需要30到4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引起临床症状的程度。所以,绝大多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在30-4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引起注意的。当然近些年冠心病发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一些20多岁甚至更年轻的冠心病患者也有报道。由于这类患者富含脂质的粥样斑块存在于冠脉血管内膜之下,表面有完整的具有抗栓作用的内皮细胞覆盖,所以血管虽然进行性狭窄,但是血管内不容易形成血栓。当病变缓慢进展至明显影响冠脉血流时,患者在表现出运动或静息时的心绞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形成其他血管对该缺血区域的侧枝血流――侧枝循环。这些患者临床上可以没有症状,也可以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其病情相对平稳,预后相对良好。一般采用积极、规范的药物治疗即可,不需要接受介入治疗或搭桥治疗。
快速进展期:当管壁内积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达到一定体积后,在局部血管炎症、腐蚀、溃烂、应力、管壁舒缩反应以及管壁内出血等状态下,会导致斑块破裂,使斑块表面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遭到破坏,粥样斑块内的脂质溢出至血管腔内,出现血管远端脂质栓塞;更为严重的是,斑块破裂可造成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管腔在短时间内(数分钟至数天内)发生进一步的严重狭窄和闭塞――快速进展期。快速进展期多是在缓慢进展期的基础上发生,因此,多发生在30-40岁以上人群。由于快速进展期发作突然,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会造成血管在短时间内完全闭塞,引起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大约有不到50% 的患者冠脉血管会在短时间内发生非闭塞性的严重狭窄,会导致患者患者新发心绞痛症状发作,或原有的稳定劳力性心绞痛突然加重,但是,这些患者冠脉内的血栓性改变有短期内加重导致血管更严重的狭窄或闭塞的趋势,因此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处理不及时,会快速进展为闭塞性病变,引起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快速进展性改变的患者,机体也来不及形成侧枝循环,他们多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并缺乏对该病的正确认识,所以预后多较为凶险。这类患者应该接受积极的冠脉造影和包括介入治疗和搭桥治疗在内的血运重建治疗。
可见,缓慢进展期开始于儿童时期,管腔进行性狭窄,管腔内的内皮细胞层完整,由于病变部位仅存在缓慢增大的脂质成分为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管腔内没有血栓成分,所以病变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良好。在缓慢进展达一定程度后,可以在特定诱因下迅速进展到快速进展期。快速进展期,是在缓慢进展达一定阶段后发生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内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病变部位存在继发的血栓成分,由于血栓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长,属于不稳定性病变,如果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可造成管腔明显狭窄甚至闭塞,预后较差,需要积极干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