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面部血管瘤常见肿瘤病理类型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生长迅速、毁容,手术困难且术后易复发,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应用平阳霉素治疗小儿头面部血管瘤90例,治愈效果好,远期无复发。本文还对不同类型血管瘤对平阳霉素治疗反应进行了探讨。
小儿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其组织学上具有一般肿瘤的特性。临床上尚未见其恶变的报道,尽管小部分小儿血管瘤有时可因血管栓塞而消退,但生于头面部的血管瘤可能严重影响美观,因而,小儿头面部血管瘤还需要尽早积极治疗。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方法很多,对于面部较大的血管瘤,既往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困难大,有时无法切除干净,且造成手术毁容。
自2006年7月以来,我院根据病理类型指导应用平阳霉素瘤体注射治疗小儿头面部血管瘤90例,并对不同类型的治疗反应进行了分析。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血管瘤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本组共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1月―8岁。病变部位:颜面部58例,舌部8例,唇颊部5例,腮腺5例,眼部2例,颈部2例。瘤体范围最大4.0cm×5.0cm,最小1.0cm×1.0cm。其中毛细血管瘤45例,形如杨梅状,海绵状血管瘤30例,穿刺可抽出凝固血液,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15例,发生在双眉间和头皮处,表面血管迂曲怒张,多合并动静脉畸形。
1.2 平阳霉素应用方法 平阳霉素(天津河北制药厂出品)以每次0.2―0.3mg。Kg-1,用注射用水溶解,浓度保持在1―2mg.ml-1,每次剂量不超过8mg。较大面积的海绵状血管瘤应与其他硬化剂合用或交替使用,一次治疗未能消退者20天后重复治疗,直至瘤体消失;小面积血管瘤注入药物后以瘤体表面变苍白为佳,瘤体稍大者分点注入,切忌同处反复穿刺。
注射后轻揉瘤体,使药液在瘤体内分布均匀,针孔压迫2--3分钟,以防药液流出及出血。局部注射后2--3天内局部肿胀,无需处理。根据患者年龄给予不同剂量的强的松口服.
1.3疗效判断标准及治疗效果
①治愈: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局部皮肤黏膜形态正常;
②基本治愈:瘤体基本消失,局部皮肤黏膜接近正常皮肤或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轻度纤维化;
③好转:瘤体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消失,局部遗留瘢痕;
④无效:瘤体无明显变化或较前有所增大。本文中治愈70例,基本治愈11例,好转6例,无效3例。
2、讨论
2.1作用机制传统的硬化剂如无水酒精、脲素、鱼肝油酸钠等治疗血管瘤是通过产生无菌性化学炎症,纤维组织增生,使血管瘤管腔闭塞,达到治疗目的,起效慢,疗效差。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菌产生的博来霉素类,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抗生素,在小儿血管瘤的局部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毒性低,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系统影响小,较适合于小儿应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的DNA合成,并在DNA降解过程中产生自由基,通过自由基对血管瘤内细胞的作用,损伤内皮细胞并抑制其生长,并破坏血管壁完整性,使血管内血浆成分外渗,组织水肿、变性、增生,可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最终使血管收缩,血管壁增厚,最后导致血管闭塞,血管瘤停止生长并逐渐消退,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
其既有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生长,又有作为化学刺激物使间质纤维化的双重作用,而化疗作用的比重要大的多,因而,起效快,疗效好。从组织学角度看,平阳霉素对间质较多的类型作用差,对间质少的类型作用较好。从血管瘤病理类型来看,蔓状血管瘤血管管腔最大,间质最少,疗效最好,海绵状血管瘤次之,毛细血管瘤管腔最小,间质最多,疗效比其他类型要差,与文献报道一致(2,3)。
2.2注意事项血管瘤面积及深度不一,年龄体重差异,平阳霉素用量也有差异。但由于局部注射治疗用药剂量有限,对于面积过大的血管瘤不易掌握用量,一般要按肿瘤面积及小儿体重控制每次用量及总量,未出现明显副作用,我们体会同时应避免多次重复在一个固定部位进行,否则将造成组织缺血坏死不同类型的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而疗效也不一样。
一般毛细血管瘤疗效较好,本组达95.2%。一般认为,注射点的坏死与药物剂量成正比,与其注射深度成反比,对于毛细血管瘤的治疗应在无菌操作下用细小针头刺入血管瘤内,进针切忌太深及用药过量,以防止局部皮肤坏死。较大儿童在等量平阳霉素注射下造成的坏死体积要大些,这点应加以注意。
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的治疗目的不同于前者,主要是力求使血管瘤组织硬化、吸收,而不是造成坏死脱落。对瘤体容量相对较大则应采用多点注射,但每次用药量不宜太多,以免增加不良反应。我们体会,一般间隔1周至2周注射1次为宜。总之应等待血管瘤局部肿胀完全消退,且硬化或坏死作用达到高峰后,才宜第二次注射,不可操之过急,有时可能要观察2~3周,再决定重复注射日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