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概念】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
【引起疾病的原因】
该病由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所引起。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全身慢性疾病以及邻近部位的病灶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是本病的诱因。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咽鼓管途径。咽鼓管是连接鼻腔后方的鼻咽部和中耳之间的管道。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细菌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擤鼻动作,细菌可以循咽鼓管侵入中耳。婴幼儿咽鼓管接近水平位,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如果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而继发感染。致病菌由外耳道或血行感染而侵入中耳者少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管国芳
【早期症状】
早期症状为耳痛,多数病人耳痛剧烈,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病程初期病人常有明显耳闷、低调耳鸣和听力减退。小儿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双手抓耳挠腮。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小儿常伴呕吐、腹泻等类似消化道症状。早期经医生用耳镜检查可以发现鼓膜充血或红肿。
【发展过程】
经过早期正确的治疗一般可痊愈。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则耳痛加剧,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听力减退显著。全身症状亦较重。小儿哭闹不安,体温可高达40°C,甚至发生惊厥。当中耳内渗出物聚集,炎症波及鼓膜,导致鼓膜坏死溃破,形成鼓膜穿孔,分泌物得以引流,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随着改善,耳痛减轻,体温下降。分泌物初为血水样,后为黏脓性或脓性。鼓膜穿孔引流通畅后,炎症逐渐消退,鼓室黏膜恢复正常,耳流脓逐渐消失,小的穿孔可自行修复。如果是病变重,深达骨质的急性坏死型中耳炎则可迁延为慢性。
【疾病的严重后果】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或全身抵抗力弱,炎症可经鼓窦直接进入乳突形成急性乳突炎,穿过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亦可经先天颅骨缝隙进入颅内而形成颅内并发症,如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等而危及生命。如累及面神经则发生面瘫。过去小儿急性中耳炎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现今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此类并发症已很少发生。
【主要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
1、全身治疗: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可防止鼓膜穿孔。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需使用10天左右,注意休息,疏通大便。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
2、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或有并发症可疑,但无需立即行乳突手术时,应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
(2)鼓膜穿孔后:1)先以3%双氧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注意吸引器负压不可过大)。2)局部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如0.25%-1%氯霉素液,0.3%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不主张采用粉剂,以免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3)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3%硼酸酒精,5%氯霉素甘油。4)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多可自行愈合。穿孔长期不愈者,可作鼓膜修补术。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基本的预防措施】
1、采取正确擤鼻动作,对哺乳期小儿要采取正确哺乳姿势。
2、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道传染病。
3、有鼓膜穿孔或鼓室置管者避免参加有可能导致鼓室进水的活动。
【咨询和诊疗机构】各大、中型医院耳鼻咽喉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