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轻者影响美容,引起眼部刺激症状,累及瞳孔区的翼状胬肉可造成严重视力障碍。而严重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可导致睑球粘连,穹窿部结膜变短,眼球运动受限等并发症。此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手术后复发率很高,可高达30%―70%。近几年,随着对角膜缘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自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在翼状胬肉手术中被广泛应用起来,我院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联合球结膜移植的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白城中心医院眼科李晓东
临床资料:翼状胬肉患者共40例49眼,双眼发病者8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5―64岁。41眼原发性翼状胬肉,呈进展期,其头部侵入角膜缘内3―4 mm。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2―3 mm,胬肉呈持续增大趋势,用药物无法控制,距前次手术时间最短者为3个月。
手术方法: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尖刀片自胬肉头部外缘开始剥离,深度达前弹力层,避免损伤健康角膜基质层及内直肌,对累及瞳孔区的较厚基质层混浊者作角膜表层切除,剪除胬肉头部颈部及其肥厚增生的结膜下组织,复发性胬肉须刮除所有瘢痕组织,达光滑的巩膜。烧灼止血。于术眼颞上方角膜缘后6 mm处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1m1,用锐利刀片取健康角膜缘组织片宽4mm(含O.5mm透明角膜组织),根据胬肉切除区球结膜缺损范围大小,切取部分相邻区球结膜,不带结膜下组织。将制好的角膜缘干细胞和相邻球结膜眼表联合植片,角膜缘相对应,上皮面朝上,在植床上展平,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使结膜瓣紧贴巩膜创面。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术眼包扎,取材区暴露不作任何处理。
术后处置及随访观察:术后术眼包扎3天,每天换药局部应用抗菌素及皮质类固醇。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创面,供区组织及植片愈合情况。2周拆线,随访6―27个月。
结果:术后一周内,结膜充血,术区组织轻度水肿,裸露角膜上皮重建。40例患者均未出现植片排斥现象,角膜创面愈合,透明光滑,结膜无充血,平滑无增生,无1例胬肉复发。复发性胬肉术后睑球粘连解除,眼球运动自如,供区角膜缘区未形成假性胬肉及新生血管进入角膜等并发症。
讨论:翼状胬肉的形成和发展与可见光和紫外线的作用有关。翼状胬肉的高发人群为户外工作者及生活在炎热、日照时间长地区的人口;此外,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某些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与性别无明显的关系。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紫外线、风沙、粉尘、干燥等都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紫外线照射可以诱发成纤维细胞发生转化,使细胞生长特性发生变化而具有侵袭性,能在角膜前弹力层与上皮基底层之间向角膜中心生长移行。睑裂部的角膜缘组织由于长期暴露于日光及风沙中等因素,致使局部抗原成分改变而诱发局部变态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白细胞浸润,阻滞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调节,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促进结膜组织和新生血管长入角膜,形成翼状胬肉。近几年研究发现翼状胬肉的形成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但传统的单纯切除术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胬肉的复发。当行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可认为角膜局部形成角膜缘缺乏症,局部干细胞缺乏。角膜缘干细胞具有高增殖潜力,在角膜上皮的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通过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移行,角膜的受损区及角膜缘屏障得以重建。而相对较大的结膜植片也为局部睑球粘连的解除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取材位于眼球颞上方,一旦行内眼手术亦无大碍。本文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结膜移植,不但能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来源,使角膜恢复正常透明性,而且还为病变区结膜和巩膜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从而有效地阻止异常结膜源生组织增生,防止翼状胬肉复发。本术式的原理在于从根本上改善角膜上皮修复机制,植一小片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角结膜组织,通过移植片上干细胞的分裂增生和向心性移行,完成上皮修复过程,相邻区球结膜移植片起到消灭巩膜创面,保护角膜干细胞的作用。本文40例49眼翼状胬肉经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无1例复发,作者认为角膜缘上皮联合结膜移植手术方式能从根本上阻止翼状胬肉的复发,而且取材于自体眼表组织,不存在移植排斥反应,手术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是治疗翼状胬肉并有效防止其复发的最佳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刘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9 23:204
[2]李松峰等.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现状,临床眼科杂志
2000 8(2):151
[3]孔庆健等.白体角膜缘上皮移植与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比较.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2 20:46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