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不连解释: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又称为骨折不愈合,是骨折端在某些条件影响下,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X线照片显示骨折端互相分离,间隙较大,骨端硬化,萎缩疏松,髓腔封闭。不论如何长久的固定也无法使它连接。
2、骨不连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技术性因素、生物学因素和联合因素。
(1)、全身性因素:
病人的代谢和营养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和活动情况,激素、药物、年龄、性别、人种、营养和其他因素等,例如患者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或伴随其他消耗性疾病,或术后过早负重活动,或功能锻炼方法不正确等。最近有报道吸烟也可以引起骨不连。
(2)、技术性因素:
主要是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
①、感染使骨折端坏死以及营养血管闭塞,破坏骨痂形成的正常进程,骨质吸收或形成死骨,导致骨不连。
②、治疗不当使骨折端分离;不能消除骨折端不利的异常活动及应力;肌肉收缩力使骨折断端间隙增大,如尺骨鹰嘴骨折,髌骨骨折等。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骨折间隙嵌有软组织。
③、严重开放性骨折造成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端血运,骨不连发生率也较高,可达5%~17%。手术切开复位,因骨膜剥离过多,骨不连发生率可高于闭合复位的4倍。传统的坚强内固定和一期愈合与应力遮挡,钢板下的血运破坏发生率较高,易发生坚强内固定后的骨吸收以及拆除内固定物后的再骨折。
(3)、生物学因素
有时治疗方法是得当的,骨不连接是由于生物学过程异常造成的,包括骨痂形成障碍、骨痂钙化障碍、异常分化、骨改建塑形异常。
骨折后的软、硬组织损伤具有促进正常骨愈合的作用,称为区域性加速现象(RAP)。临床上某些疾病可使RAP低下,包括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各种原因引起的区域性主要感觉丧失、二磷酸中毒、严重放射性损伤和营养不良等。有些患者有一项上述因素即可发生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最终导致骨不连。更多见的是一个患者身上可能有上述两个以上因素同时存在,因此导致了骨不连的发生。
3、骨不连有何临床表现?
1.骨折端有异常活动
骨折在6个月以上,作骨折端活动检查时,若有异常活动,即可诊断为骨不连。
2.疼痛
骨端在移动时或试做负重时,产生疼痛。
3.畸形与肌萎缩
未连接的骨折,可有成角、缩短与旋转畸形。由于长期不能使用肢体,关节挛缩畸形与肌萎缩都可出现。
4.负重功能丧失
骨干骨折后的骨不连负重功能丧失,但某些股骨颈骨折有跛行。
5.骨传导音降低
骨不连或延迟连接,骨传导音较健侧弱。
4、骨不连的诊断
1986年,美国FDA将骨不连定义为“损伤和骨折后至少9个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但这个标准并不适用于每一处骨折。长骨干部骨折愈合需要较长的时间,至少在6个月之内不能认为是骨不连,特别是在局部伴有感染等并发症时。相反,股骨颈骨折有时在3个月时就可诊断骨不连。
临床上主要通过X线检查并结合以上症状来确诊。典型的骨不连X线特征有:
1.骨折端有间隙。
2.骨折端硬化,骨折面光滑清晰。
3.骨髓腔封闭。
4.骨质疏松。
5.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
6.假关节。
经临床或X线证实骨折愈合停止而未连接的可能性很大时才能诊断为骨不连。
5、各种骨不连的治疗
根据骨不连发生的位置不同,可将骨不连分为好多种类,比如常见的有股骨髁上骨不连、胫骨干骨不连、股骨颈骨不连和股骨干骨不连,关于这些部位骨不连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
⑴股骨髁上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时间较短的髁上骨不连,按新鲜骨折处理,钢板或髁上螺钉内固定,植骨用关节内短带锁髓内针治疗,可酌情同时松解骨质疏松不能用钢板时,用外固定+植骨膝关节严重损伤、不能无痛负重和有效活动时。
⑵胫骨干骨不连的治疗方法:腓骨切除术和负重:可截除腓骨2.5cm,矫正移位避免打开骨折部位减少感染和破坏血运胫骨干骨不连。如果失败可再植骨内固定,对伴有骨缺损、感染或畸形的胫骨干骨不连,应采用更广泛的手术。后外侧植骨术:由腓肠肌―比目鱼肌群与腓侧肌群之间的深筋膜间隙进入。简便、损伤轻、成功率高。
⑶ 股骨颈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原则如下:儿童和60岁以下成年人骨不连,股骨头有血运时可行成角截骨;儿童和21岁以下成年人骨不连,股骨头失去血运时可行成角截骨、关节融合术,特殊情况下可行股骨头或全髋置换;髋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成角截骨效果较好;效果与血运和骨结构有关,有血运的头能够愈合时,功能接近正常;一些截骨术后一年优良,3~5年后因关节炎而功能降低。
⑷ 股骨干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大多数股骨干骨不连可用髓内针治愈,尽可能闭合穿针,断端不去除骨质。髓内针固定的股骨骨不连可用粗一号的髓内针治疗,也可用骨皮质削切术和钢板内固定或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不连。股骨干骨缺损用带锁髓内针+植骨治疗,骨痂足够坚强时,容许保护性负重;大的骨缺损可用Ilizarov外固定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