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不用慌,手法复位帮你忙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现象,睡在床上突然发现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转、左右移动或上下浮沉,头动和睁眼时加重;多伴有倾倒,以及恶心呕吐出冷汗的现象。由于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不多,以为有很大的疾病发生了,非常的紧张,这样又加重疾病的症状。其实这是眩晕发作了。然而有很多的眩晕只要手法复位就可以治愈疾病。
眩晕是一个怎样的疾病呢?
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继头痛之后的主诉最多的症状,位居医院门诊的第二位。眩晕症的患病率大约为人群的4.9%,发病率约为1.4%,涉及到各个学科,内、外科约占5%,耳鼻咽喉科门诊约占15%,神经内科和骨科也占15%左右。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生眩晕,老年人几乎一半以上有眩晕。Anderson报告,眩晕占老年门诊的81%―91%。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h 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最多的一种约占所有眩晕症的1/3。BPPV的终生发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按照这个比例率推算,全国按13亿人口计算,每年近800万人发病。
什么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发病机制是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漂移到半规管,由于此种碱性颗粒与内淋巴液比重不一样,当激发的头位变化时,耳石在半规管移动刺激膜半规管和内淋巴液的流动引起的眩晕及眼震。故临床上分为:后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混合型BPPV四种类型。
怎样判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呢?
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有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眩晕,主要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主要有:美尼尔病、迷路感染(病毒)、迷路卒中、内耳损伤、内耳肿瘤、内耳药物中毒、桥小脑角肿瘤或蛛网膜炎、良性位置性眩晕、运动病、前庭神经炎;前庭中枢眩晕主要有: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或血栓形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桥小脑的梗塞(出血)、颈性眩晕、脑肿瘤性眩晕、颅内感染、头颈部外伤性眩晕、脱髓鞘性眩晕、变性疾病性眩晕、遗传性共济失调、延髓空洞症、癫痫性眩晕、颅内高压症;非前庭性眩晕主要有:眼性眩晕、颈性眩晕、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眩晕等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判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特点是在特定头位诱发的短暂(数秒钟)阵发性眩晕,伴有眼震,无耳鸣和耳聋及其他症状。
怎样进行耳石手法复位呢?
耳石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一定的体位变化,将耳石从半规管内移到椭圆囊得最低处。根据不同的半规管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有:
1、Harvey法:针对上或后半规管型患者进行:患者仰卧悬头,头转向患侧450,患耳向下,2min后将头以每次150~200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侧,每转一次停留30秒,观察眼震,直到头部再不能转为止,然后转身呈健侧卧位,继续转头至与水平面成1350。患者坐直,头部恢复到起始位。如图所示:
2、Semont设计―针对水平半规管管石或壶腹嵴顶结石
患者快速卧向患侧,面向上转450,此时管石因重力作用移向半规管最下方,引起嵴顶向下偏斜,诱导出典型的BPPV发作。观察眼震直至消失,患者快速坐起并立即转向对侧卧,头向下转450,管石移向半规管出口处,内淋巴流再度造成嵴顶偏斜,出现眼震,5min后转为仰卧并缓慢坐直,管石进入椭圆囊内。如图所示:
怎样减少眩晕的发生呢?
首先我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注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天人合一”的生活规律。其次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自我保健按摩如:
(1)“营治城廓”:以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做15分钟左右。
(2)“鸣天鼓”: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两手同时叩击48次。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再可进行一些食疗如:
(1)天麻粥:原料:天麻10克,粳米100克。制法:将粳米洗净,与天麻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以文火煮成粥即可。服法:温热服食,一天一份,分二次服。
(2)芪术升麻粥:原料:黄芪30克,白术20克,升麻10克,大枣10枚,粳米60克,红糖适量。制法:先将三药共放锅中,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以文火煎熬成浓汁后去渣,再将淘洗干净的粳米、大枣放入药汁中,加适量水熬成稀粥,加入红糖煮化即可。服法: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总之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准相应的科室进行规范的治疗,我科采用手法复位和前庭康复训练,为很多眩晕患者立即解除痛苦,受到很多病友和同事的好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好方法,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