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检查:
一、皮肤颜色检查法
皮肤颜色是观察周围血管循环功能的一个指标。肢端皮肤的毛细血管丰富容易观察颜色的改变,特别是指(趾)腹、手(足)掌皮肤及甲床毛细血管的充盈情况最易观察。观察皮肤颜色的改变,应尽量在温度适宜的房间内检查,室温最好控制在20℃~27℃并尽量利用自然光线,检查时应注意肢体对称部位颜色的对照比较,以发现颜色的差异。
(一)指压试验
检查者用手指压迫指(趾)腹或甲床,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压迫时局部苍白,松开后应迅速恢复粉红色,正常恢复时间为1~2秒钟。如局部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则压迫解除后充盈缓慢或局部呈苍白或紫绀。指压恢复时间超过3秒钟以上,视为动脉供血异常,苍白转红润时间越长,说明肢体缺血越严重。指压试验观察甲床颜色时,应注意让患者微屈指,手指过度伸展时,甲床颜色略显苍白,易造成假阳性,误认为肢体有供血障碍。指压试验还可区别肢体组织是否已经坏死,在皮肤紫绀区行指压试验,重压下如出现持续苍白色,提示局部已严重缺氧,组织已失活。
(二)肢体抬高下垂试验
利用肢体抬高或下垂的方法,造成局部肢体血压体位性的改变,再来观察皮肤的变化。方法是使病人平卧,肢体自然平放伸直,观察足底、足趾(或手掌手指)皮肤的颜色。如果一侧肢体或一趾(指)或数趾(指),局部出现均匀苍白或花斑状紫绀,即提示有肢体缺血的存在。
肢体抬高试验:使双下肢与检查台面成70°,60秒钟后进行观察,正常的皮肤应保持淡红色稍发白。缺血肢体可明显呈苍白或蜡白色。抬高后的缺血肢体苍白程度与动脉阻塞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苍白色范围随阻塞部位而异,一般略低于阻塞动脉的平面。做上肢抬高试验时,患者站立,双手高举超过头部数秒钟,再进行观察。由抬高肢体所出现的皮肤颜色的改变,正常人在10秒钟内皮肤颜色即可复原。肢体缺血者可延迟到45~60秒钟或更长时间,且肤色不均匀呈斑块状。
肢体下垂试验:当肢体处于下垂时,正常人皮肤颜色无特殊改变或仅出现轻度潮红。血液循环障碍者可呈重度紫绀,这是由于缺氧,肢端血管充血所致。静脉曲张者及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下垂试验无意义。
二、皮肤温度测量法
皮肤温度的个体差异较大,故个体间不能以皮温的绝对值来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温度也不同,一般躯干温度比四肢高,足趾的温度较低;手温高于足温,拇指(趾)温度高于小指(趾)温度。皮肤温度还受室温、情绪、运动、饮食饥饱、吸烟等因素影响。同一个体对称部位的皮肤温度大致相同,温差不应超过2℃,如对称部位皮肤温度相差超过2℃以上或有显着降低,则提示局部肢体有缺血。测定肢体皮温时,应在室温恒定(20℃~27℃)的室内,安静休息15~30分钟,使肢体皮肤温度取得稳定后再测量。取肢体不同平面的对称部位,定点测量。皮温降低则提示有肢体缺血,皮温增高常见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动静脉瘘等。
三、周围动脉搏动的检查
周围动脉搏动是检查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步骤。当考虑动脉性疾病时,全身主要动脉的搏动都要常规检查。当动脉狭窄、阻塞、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时,病变局部或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高温环境下、体温升高、先天性动静脉瘘等情况可使动脉搏动增强。
检查动脉搏动时应注意:①全身主要动脉必须系统检查。②双侧对称部位对照检查。③视血管位置的深浅,施以不同压力扪摸检查。④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病人动脉搏动极弱时应注意勿将检查者自己的手指动脉搏动感,误认为病人的动脉搏动,此时可与病人的对侧相同部位的动脉搏动或病人的心律作核对鉴别。⑤重要血管如颈总动脉等,不宜加压过重和检查时间过长,以免引起脑缺血。⑥扪摸动脉搏动的同时,尚需了解动脉的弹性、硬度,有无扭曲、结节及震颤等。⑦检查动脉瘤的搏动时,轻重宜适中,以免造成动脉瘤破裂或瘤内血栓脱落。
动脉搏动强度的分级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通常将脉搏消失到正常分为五级。考虑到某些疾病可导致搏动增强,我们将动脉搏动分为如下六个等级:搏动消失(-),隐约可扪及(+),显着减弱(++),轻度减弱(+++),正常(++++),明显增强(+++++)。
四、血管杂音的检查
动脉受外压、动脉炎、动脉硬化等所导致动脉狭窄,动静脉瘘所导致血液分流均可在动脉体表投影区听到杂音。动脉杂音可随血流向远侧传导,在股动脉听到杂音提示髂总动脉分叉处可能有狭窄。锁骨上窝的收缩期杂音,常提示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开口部动脉的狭窄,颈总动脉分叉部的杂音,常提示该部位动脉狭窄。肋缘下或后背脊肋角的杂音,兼有高血压,提示可能肾动脉狭窄。脐周围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下端或分叉部病变。听诊杂音时,听诊器不可加压太重,以免引起人为狭窄而产生杂音。
五、动脉血压的测定
动脉狭窄或阻塞时,病变远端动脉血压降低或测不到。测量四肢对称部位血压,正常压力差不应超过15毫米汞柱,正常下肢血压应比上肢要高15~25毫米汞柱。若一侧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或对侧肢体的血压,则提示肢体缺血。四肢动脉测压,应用普通血压计及听诊器,仅是初测。如有Doppler超声血流仪,可精确测定肢体各部位的节段收缩压,并以踝/肱血压的比值来估计动脉阻塞的情况。正常时踝/肱比值应大于1.0。
六、肢长和肢围的测量
由于动脉或静脉的异常病变,如先天性动静脉瘘、Klipple-Trenaunay综合征等疾病,常可造成肢体增粗、增长;静脉阻塞性疾病,如急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等,可使肢体肿胀增粗。在诊断及治疗时常需测量肢体长度及粗细,以观察病变的程度、病情的发展和疗效的判断。下肢的肢围测量较为常用。应于距离髌骨下15厘米及髌上20厘米处测量下肢的周径,即为下肢肢围。正常人双侧肢体的肢围差应小于1厘米。
七、腓肠肌压迫试验(Neuhof)
病人仰卧屈膝足跟平置床上,检查者用手指按扪或挤压腓肠肌深部组织,如有触痛即为阳性,多见于急性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
八、下肢静脉的检查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可分别了解大隐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和深静脉通畅与否,作为原发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筛选试验,目前已逐渐被多普勒检查所替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