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各种胆囊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病变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即所谓“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或“安静”的胆囊结石;而另一部分可呈现显著“胆绞痛”及胆囊内、外严重并发症;其余部分患者可仅有右上腹部隐痛不适症状。
发病率及结石类型:儿童少见。患有溶血性疾病儿童患者常合并胆色素型胆囊结石。20岁以上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在45岁左右达到高峰;男性在更年期以后。男女比例约为1:1.9。成年型胆囊结石成分多为胆固醇钙或胆固醇+胆红素钙混合结石。
一、常用临床检测方法:
1、B型超声检查能较灵敏而准确地用于普查和发现胆囊结石;
2、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结构、结石大小、数量、分布,主要用于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疾病时。
二、临床病理阶段及其临床症状:
初始阶段(第一阶段):可能为单个、大的胆固醇性结石,亦可为多数小结石。此时病人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不典型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右上腹部隐痛不适等)。较大结石因不易嵌顿于胆囊颈部,故较少发生严重胆绞痛(间歇性、阵发性右上腹部绞痛,向右侧肩背部放散,常伴有恶心、呕吐;间歇期
患者常感右上腹或上腹部不适。);多数小结石却较易在早期发生胆绞痛症状。且极易发生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此种病人可有典型胆绞痛、黄疸。
胆囊并发症阶段(第二阶段):主要取决于胆囊内结石的机械因素。一切并发症均由结石梗阻引起。但疼痛的程度与性质因人而异。根据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程度、胆囊炎症轻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绞痛症状。随着结石梗阻的缓解,胆绞痛症状也会相应减轻或消失。
胆囊外并发症阶段(第三阶段):由于结石长期位于胆囊内,引起反复机械性梗阻、感染、组织坏死等,常出现种种并发症。常见有: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囊肠道(十二指肠、横结肠)内瘘;以及0.5%左右胆囊癌发生率。当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梗阻时,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合并胆道感染,可出现畏寒、发热症状。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年老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偶有类似胆绞痛症状。而胆绞痛发作时亦可诱发心绞痛(胆心综合征)。
胆绞痛常发生于进食油脂类食物、饱餐之后,但亦可无特殊诱因发作。但当结石位于胆囊壶腹部呈半阻塞状态时,绞痛发作频繁,并与饮食间关系比较密切。若胆囊结石嵌顿于壶腹部时,则疼痛持续不易缓解,并随之出现急性胆囊炎症状。
三、治疗方法选择:
近年来,出现许多针对胆囊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溶石治疗、接触性溶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等。其他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胆囊镜超声碎石、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小切口胆囊切开取石等。皆因保存形成结石的温床――病理性胆囊,始终存在结石复发率高的弊端。
大多数消炎利胆类中成药制剂,对于消除胆囊炎症具有一定功效。泥沙样结石排出几率较大;块状结石则较小。而且,如果排出胆囊,则进入胆总管。有阻塞胆总管开口,引起梗阻性黄疸、诱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之危险。
溶石类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类。需长期服用,仅对于部分直径小于1.0cm结石患者有效,对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且停药后容易复发。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如果合并有胆囊炎,且有临床症状者,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仍是首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