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胆同治的理论基础
肝胆从解剖上相邻,其关系密切,肝脏分泌胆汁,在胆囊内浓缩,储存以消化脂类物质,其分泌决定于肝脏的血流量,而肝脏的血流量靠肝细胞的能量供应,当肝脏发生病理改变,能量转运下降时,胆汁成分改变或分泌不足,胆囊排空反射障碍以及病毒的直接侵犯胆汁输出系统等,引起胆囊的病变。慢性肝病引起胆囊病变的原因有:
(1)肝炎病毒侵犯胆囊引起免疫损伤;
(2)低蛋白血症,水钠储留。肝硬化门脉高压使胆囊压增高,淋巴细胞回流受阻渐至胆囊水肿;
(3)急性肝损伤使肝内胆汁锐减,炎症波及,引起胆囊萎缩变形;
(4)胆囊舒缩功能不良导致胆汁淤积,结成胆石;
(5)肝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胆道细菌感染;
(6)胆道系统阻塞致肝内胆汁排泄不畅。
2、肝胆同治的临床特点及治法
近年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防治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有约1亿人口患有慢性乙肝,而该病是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慢性乙肝尤其重要。在多年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慢性肝炎伴有胆囊病变,且与病情的轻重相关。同时.胆囊病变反过来又影响肝脏功能,使慢性肝炎患者肝功反复波动。
而慢性乙肝的病位主要在肝胆,病机是湿邪疫毒导致肝胆功能失常,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而病变亦常相互累及。若单独治疗肝而忽视了胆的疏泄,肝病亦难痊愈。临床常见症状有持续性右胁隐痛不适、纳差、腹胀、便澹、乏力、恶心等。另方面由于胆汁排泄不利,而淤滞,反过来影响肝脏,肝脏,加重肝脏疏泄失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无序的情况下,肝功损害反复黄疽、转氨酶升高。因此,只有肝胆同治才能达到良好疗效。在临床中,我们采用清肝利胆法,疏肝利胆法、养肝利胆法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