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并发心境障碍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中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出我科66例患者首次脑卒中伴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干预,包括家属心理宣教,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及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结果:两组住院患者经系统治疗出院时对HAMA,NAF,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HAMA,NAF,ADL,评分及ALOS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能促进患者自信心重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病。
脑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病率,高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⑵。由于患者一般突然发病,大部分患者都伴随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在疾病的恢复中延长了住院天数。给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危害。
临床治疗观察中发现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并发心境障碍高达41、56%,为了进一步观察早期心理干预对并发心境障碍患者治疗的影响。我们选取在心境障碍中发病率较高的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我们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做出赛选,随机分组后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系统的随访研究。了解早期心理干预在疾病的康复及对预后的影响,使患者在躯体及身心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
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筛选出我科住院患者中首次发生脑卒中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大于10分以上者。所有入选者均为首次发病,意识清楚,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相关病灶及临床有相应体征。排除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及心境障碍的患者。
总共有66例患者入选,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3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36-76岁,平均年龄60、75±10、85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0例,38-77岁,平均年龄61、38±9、7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没有可比性。
方法
对所有参与患者进行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以早期心理行为干预包括: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增加患者的依赖性。
2、做好相关疾病知识的指导。脑卒中发病较为突然,患者及家属通常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现实。表现为急躁不安,恐惧无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向家属交代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消除家属的紧张心理,取得家属的配合。患者初次发病,患者的心理变化比较强烈,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帮助患者早期认识疾病,转换角色。克服不良情绪,培养和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3、患者住院中依据患者的自身特点,结合患者相关背景。适当选取心理疏导,聆听患者倾诉,行为干预,心理支持及放松训练。必要时辅助抗焦虑药物等专业治疗。同时给患者提供强大的家庭及社会支持,促进恢复。
测量方法
由专人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HAMA,NAF,ADL,进行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干预组与观察组比较。同时比较干预组及观察组的ALOS。
统计分析
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系统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脑卒中并发焦虑症(anxiety)的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异常,脑卒中时氧自由基损害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代谢异常有关联⑷,并与患者心理及社会因素密不可分。脑卒中发病后患者躯体变化,导致患者心理不平衡,难以接受现实。治疗中对患者心理变化忽视及不能很好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感到失望,无助,而易产生焦虑症状。
卒中后的焦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还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浪费医疗资源,增加家庭负担。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组的实践表明:早期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或减轻卒中后焦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