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 ,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一个月或在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2、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有哪些?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酸、H.pylori感染、脂肪饮食和心理因素等。
1)酸:酸在本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未明。多数FD患者胃酸分泌正常,胃黏膜对酸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敏感性也无异常,但抑酸治疗对少数患者确实可起到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
2)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 流行病学研究未能证实H.pylori感染与本病之间密切相关,但也无足够证据排除两者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对H.pylori感染与消化不良症状或其病理生理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表明,H.pylori阳性与阴性患者间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胃排空速率、餐后胃松弛水平以及对胃扩张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但鉴于根除H.pylori后确实有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H.pylori感染仍可能在本病的致病因素中占一席之地。
3)脂肪饮食:消化不良症状常在高脂肪餐后加重。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否为本病,尤其是对胃扩张高敏感患者的致病因素之一,以及是否作为本病的调节因素、是否决定了患者的就诊情况、对症状的感受以及疾病预后等均未明确。但有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急性精神应激易增加机体对内脏刺激的敏感性,处于焦虑状态的大鼠内脏敏感性明显增加。类似情况也见于人类,精神不集中时,机体对胃肠道扩张的敏感性降低,而注意力集中或处于焦虑等精神紧张状态时敏感性增高。
3、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
2)腹胀、 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反酸、烧心。
3)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4)不安、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心悸、手足多汗、血压偏低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见上腹部和胸骨后胀闷、疼痛、嗳气、腹胀和肠鸣。进食后往往可使胀闷或疼痛加重。此外,还有厌食、恶心、排便不畅以及焦虑或抑郁等神经系统症候群。但通过各种检查,却找不到消化性溃疡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4、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查。
4)X线检查、B超声检查。
5)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
6)胃液检测。
7)心血管检查。
8)内镜检查:如电子胃镜,肠镜,内镜检查可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9)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检查。
5、功能性消化不良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作为功能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应与下列器质性病变相鉴别: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也可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嗳气、反酸水、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发现有突出到胃壁内的叫做“龛影”的不透光影,胃镜检查更能直接看到溃疡病灶的大小及溃疡周围炎症的轻重。
2)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者常有右上腹部的疼痛和饱胀感、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有些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急性上腹部绞痛史(此即所谓胆绞痛)。通过腹部B型超声检查以及胆囊造影,结合曾经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绞痛常能作出诊断。
3)胃癌:胃癌的早期常无特异的症状,只有胃镜和病理检查才能发现。但随着肿瘤的不断增长,影响到胃的功能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类似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但胃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会同时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提示恶性肿瘤的所谓“报警”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不难确诊。
6、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的关系如何?
很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发觉自己的症状与慢性胃炎十分相似,想知道二者之间关系如何。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炎的相关研究资料看到,在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30%~50%伴有慢性胃炎。但其炎症病变程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轻重并不平行,而且不少“慢性胃炎”患者通过改善运动功能,如给予促动力药,症状可明显改善甚至消失。鉴于上述情况,目前国内外有学者主张将内镜下诊断并经组织学证实的胃炎纳入本病的范畴。然而到目前为止,慢性胃炎与本病是否属不同命名的同一疾病仍在争论之中。
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国内学者重视轻度黏膜的改变,常占80~90%。大量健康人群普查,常存在浅表性胃炎,但临床上可无症状,因而常无需治疗。而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国外成年人群发病率均20~40%;国内有研究报道,消化不良约占消化内科患者52.6%,其中一半以上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常见到一部分治疗有效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病例,治疗后复查胃镜,其镜下及病检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这就提示我们有症状的轻度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属等同概念。因此临床上医生一定要向病人解释清楚,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属镜下诊断,而临床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改善即达到目的,避免病人为追求慢性胃炎的治愈而无谓的服用大量市售所谓“治疗胃炎”的药物,造成药物及经济的浪费。
7.现代医学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 消除诱因是治疗本病的基础,如避免长期劳累、生活不规律、吸烟、嗜酒。其次,心理治疗在功能性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要消除由于社会、工作和家庭等因素导致的情绪不良、精神紧张和抑郁等。最后,调理饮食及生活方式。以摄入一些低脂肪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过强的饮食。在进餐方式上,可少食多餐,避免挑食、偏食和无规律地进食。
2)抑酸药物 对于有反流样或溃疡样症状的患者可适当选用抑酸剂,如中和胃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3)抗幽门螺杆菌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有必要抗HP治疗还有争议。但对于一部分HP阳性的慢性胃炎急性活动的患者,抗HP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青霉素、克拉霉素或甲硝唑等三联或四联治疗。
4) 促胃动力药
胃复安、吗丁林均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促进胃排空,增加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的协调作用。胃复安因有锥体外系副作用而逐渐被新一代促胃动力药吗丁林所取代,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缓解率达70%左右。
5)黏膜保护剂
对兼有慢性胃炎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可给予黏膜保护剂如铋剂、硫糖铝、麦滋林、思密达等。
8、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理的认识如何?
祖国医学对于治疗功能性疾病具有一定优势。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对于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1)肝气郁结--胃肠节律功能的紊乱、精神的焦虑和紧张
中医所说的肝包括了消化、精神神经等多个系统,认为肝具有疏泄的功能,肝能够正常的疏泄,则能保障情志的舒畅,气血的流动和消化的渐旺。当因情志抑郁,心情不畅,则可导致肝气的郁滞,肝气郁滞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的焦虑,紧张易怒,二是克犯脾胃,导致胃肠消化和运动功能的失常;亦有因脾胃久病累及肝脏(如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的睡眠,引起精神的紧张和不畅)。两者的病理特点均是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中焦气滞,胃失和降,出现上腹部疼痛、痞满、嗳气等症。曾有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有神经质、性格内向、易于焦虑等个性特点,在性格缺陷的基础上,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急慢性威胁性生活事件可作为诱因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和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因素和消化不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多归纳为肝脏和脾胃之间功能的失调。
2)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胃肠运动迟缓
中医所说的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和四肢肌肉,主要包括消化和运动系统,消化功能的紊乱归根到底是脾胃的功能失常,分而言之,脾主升清,脾气能够上升,则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全身;胃主降浊,胃气得降,则消化的糟粕方能排出体外。一旦脾胃气机升降发生错乱,则必然会出现消化能力的减退和运动功能的紊乱。导致脾胃虚弱的原因较多,如先天禀赋不足,体质性的消化功能薄弱;或因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大病久病,延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饮食不能消化,升降失司,浊气滞留胃腕,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胃痞,出现上腹部胀满、隐痛、食欲减退等症状。脾胃虚弱一般又分为脾胃气(阳)虚和胃阴不足,两者除出现消化不良和运动障碍的症状外,前者多伴有不思饮食,疲劳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怕冷等功能低下的表现;后者常合并有饥而不欲食,烧心,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热,舌光红无苔等内热的证候。
3)食(湿)滞胃脘--胃排空障碍
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见的上腹部饱胀,食后加重,疼痛,早饱,厌食,舌苔厚腻,中医多归属于于饮食的停滞和湿浊的阻滞,其形成的原因,多由于饮食的不节,饥饱失调,或因暴饮暴食,反复伤胃,食阻胃肠难化,阻滞气机,升降失常,或有脾胃素弱的基础,不能正常的运化,难以使纳入的食物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和排空,这不仅易导致饮食的停滞,也易酿生湿浊之邪,蕴结于中焦脾胃,使气机的升降失常,痞结不开,表现为痞满之证,这也是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因素和病机的关键。
9、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要点是什么?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候包括痞满、胃脘痛和嘈杂。
(1)痞满证:痞满主见于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本证临床需辨别虚实寒热。痞满以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利者为虚,能食而大便闭者为实;痞满时减而喜按者为虚,痞满无时或减,或兼有疼痛拒按者为实。脉弦急而滑,骤然胸中痞闷,乃肝气与食滞而成,为实;脉弦,或沉弦,或涩,或虚大无力,气口为甚,此日久脾胃受伤,或过服克伐药物所致,为虚。胸膈痞闷而寸口脉沉滑、或迟滑者为热;舌苔白腻,或薄白,舌质淡,脉沉迟、沉涩,口不渴或渴不思饮而痞满者为寒。
(2)胃脘痛:主见于溃疡型消化不良,临证需分清寒热,辨别虚实与气血的不同。
(1)辨寒热:寒性凝滞收引,故寒邪犯胃之疼痛,多伴脘腹胀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等症。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见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症。热结火郁,胃失通降的胃痛,多伴烦渴思饮,恶热喜凉,溲赤,便结,苔黄少津,脉象弦数等症。
(2)辨虚实:胃痛而胀,大便闭结不痛者多实;痛而不胀,大便不闭结者多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则腹痛者多虚;脉实气逆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衰者多虚;用补法治疗不效者多实;用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3)辨气血:胃痛有在气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凡病属气分者,多见既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痛;凡痛属血分者,多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此乃有形之血痛;其他如食积、痰阻,亦属有形疼痛之列。
(3)嘈杂证:主见于反流型动力性消化不良。林佩琴《类证治裁?嘈证》认为:“若胃过燥,则嘈杂似饥,得食暂止,治当以凉润养胃阴,或稍佐微酸;若热病后胃津未复,亦易虚嘈,治当以甘凉生胃液,或但调其饮食;若胃有痰火,或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温通;但由脾胃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
10、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症候及常用方剂有哪些?
(1)脾虚气滞证
主症:①胃脘痞闷或胀痛;②食少纳呆。
次症:①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②嗳气;③呃逆;④疲乏无力;⑤舌淡红,苔薄白;⑥脉弦细。
证候确定:凡具备主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为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明和剂局方》和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加减。
药物:党参9-15g、炒白术6-12g、茯苓9-15g、炙甘草6-9g、姜厚朴3-9g、木香1.5-6g、砂仁3-6g、醋元胡3-9g、法半夏3-9g。
(2)肝胃不和证
主症:①胃部胀痛;②两胁胀满。
次症:①纳少泛恶;②痞塞不舒;③心烦易怒;④善叹息;⑤舌淡红,苔薄白;⑥脉弦。
证候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柴胡3-9g、枳壳10g、川芎3-9g、制香附6-9g、苏梗4.5-9g、白芍6-15g、陈皮10g、法半夏10g、生甘草6-9g。
(3)脾胃虚寒证
主症:①胃寒隐痛或痞满;②喜温喜按。
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纳呆;③神疲倦怠;④手足不温;⑤大便溏薄;⑥舌淡苔白;⑦脉细弱。
证候确定:凡具备主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为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主方:理中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党参10-15g、炒白术6-12g、干姜10g、炙甘草6-9g、苏梗10g、姜厚朴10g、炒神曲15g、荜拨10g、制香附10 g。
(4)脾胃湿热证
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苔黄厚腻。
次症:①口干口苦;②身重困倦;③恶心呕吐;④小便短黄;⑤食少纳呆;⑥脉滑。
证候确定:凡具备主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为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药物:黄连5g、姜厚朴10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黄芩15g、陈皮10g、芦根15g、茵陈10g、生薏仁20g。
(5)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疼痛;②嘈杂泛酸。
次症:①遇冷加重;②口干口苦;③肢冷便溏;④嗳气;⑤纳呆;⑥舌淡苔白;⑦脉弦数。
证候确定:凡具备主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为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
药物: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党参10-15g、生甘草6-9g、姜厚朴10g、炒神曲15g、煅瓦楞子30g。
11、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如何预防?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饮食中应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及睡前进食过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要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十条:
一、进餐时应保持轻松的心情,不要匆促进食,也不要囫囵吞食,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食。
二、不要泡饭或和水进食,饭前或饭后不要马上大量饮用液体。
三、进餐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这些讨论应留到饭后一小时之后进行。
四、不要在进餐时饮酒、进餐后不要马上吸烟。
五、不要穿着束紧腰部的衣裤就餐。
六、进餐应定时。
七、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饮食。
八、有条件可在两餐之间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过多。
九、少食过甜过咸食品,过多吃糖果会刺激胃酸分泌。
十、进食不要过冷或过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