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疼痛为显著特征,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
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等大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疼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1、病因病理
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明。病理上的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由于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肌肉或者组织所需要的营养无法通过血液循环来输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营养而加速老化变得僵硬,严重的会导致肌肉和血管萎缩,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2、临床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1)关节疼痛。
(2)晨僵: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
(3)关节肿胀和压痛: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
(4)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3、诊断
(1)自身抗体 在风湿性疾病的范围内应用于临床的自身抗体分以下四类:抗核抗谱、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有很多的作用。
(2)滑液检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节滑膜炎症。
(3)关节影像检查 X线检查有助于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他尚有关节CT、MRI、同为素等检查。
(4)病理活组织检查所见的病理改变如狼疮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结节对类风湿关节炎、唇腺炎对干燥综症、关节滑膜病变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关节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治疗
风湿病是一种病因多样、病理复杂的疾病。临床上用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应综合治疗,在选用治疗方法时应掌握标本结合、防治结合、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等原则。
(1)药物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非淄体抗炎药: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慢作用抗风湿药:此类药物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细胞毒药物: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
(2)外科疗法
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的置换、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3)代替疗法
鉴于目前针对风湿性关节炎,传统医疗只是缓解疼痛没有根治的疗法,所以80年代开始,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美日欧等)盛行代替疗法――利用纯天然锯峰齿鲛(大青鲨)软骨粉治疗各种关节炎,并取得临床上的疗效验证。
(4)其他治疗
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是本类疾病综合治疗的不可少的部分。
(5)还有其他的各种治疗方法都在进行当中,如骨髓移植治疗、自身免疫调节治疗等等。为了解除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些治疗方法都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