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是一组最常见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具有高度临床变异性和遗传异质性。遗传方式可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发病率为1/250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腓骨肌萎缩、弛缓性肌无力、弓形足和轻度感觉障碍。由于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均受累,也被归在遗传性运动和感觉性神经病。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分为两大组,CMT1型(脱髓鞘,NCV<38cm/s)和 CMT2型(神经元,NCV正常或接近正常)。CMT1型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分为6个亚型,以CMT1A型最常见;目前已知CMT2型分为15种亚型,有些尚未克隆致病基因,其中CMT2A2 为最常见亚型,而其它亚型均少见。
【诊断步骤】
(一) 病史采集要点
1、起病情况 慢性起病,缓慢进行加重。CMT1型最常见,为经典的腓骨肌萎缩症。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男女患者比例为2-5:1。CMT2型发病年龄比CMT1型较迟,多在10-25岁起病,也有迟至70岁才发病。
2、主要临床表现 CMT1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由于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所致),从足和下肢开始,出现马蹄内翻足和爪形足畸形。行走困难主要由于感觉性共济失调或肌无力引起。数月或数年后出现手部和前臂肌肉无力和萎缩,伴或不伴感觉缺失。部分患者伴有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甚至有些患者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不出现肌肉无力和萎缩(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CMT2型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1型相似,程度较轻。
3、常有家族史
(二)体格检查要点
1、一般情况 患者消瘦,脊柱侧弯、垂足和弓形足等。
2、神经系统检查 小腿和大腿下1/3肌肉萎缩,形似“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手肌萎缩变成爪形手,可波及前臂肌,受累肢体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套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约50%病例可触及神经变粗,脑神经通常不受累。
(三)门诊资料分析
1、心酶检查 CK、LDH没有明显改变。
2、肌电图 CMT1型NCV减慢为38cm/s以下(正常为50cm/s),CMT2型NCV正常或接近正常。
3、从病史和体格检查可见患者以四肢远端肌肉萎缩为主,临床上考虑神经源性肌萎缩。并且伴有感觉改变,符合周围神经损害。若为肌源性,一般以四肢近端无力和萎缩为主。心酶和肌电图结果也支持。
(四)继续检查项目
1、脑脊液 通常为正常,少数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
2、肌肉活检 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
3、神经活检 CMT1型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CMT2型神经活检主要为轴突变性。神经活检可排除其他遗传性疾病,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炎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病。
4、基因检测 可为各亚型确诊提供依据。
(1)CMT1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分为6个亚型,各型基因改变如下。
① CMT1A型约占CMT1 70-80%,为17号染色体短臂(17p11、2-12)1、5Mb长片断(其中包含PMP22基因)重复或PMP22基因点突变……PMP22 基因编码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
② CMT1B约占CMT1 5-10%,与MPZ 基因突变有关,MPZ 定位于1q22,编码周围神经髓磷脂的主要结构蛋白――髓鞘蛋白。目前伴有MPZ 基因突变的患者分属于以下两个主要类型:幼年发病型和成年发病型。幼年发病组的病理学改变以髓鞘功能障碍为主,归类于CMT1B;而晚期发病组以轴索功能障碍为主,归类为CMT2I/2J。
③ CMT1C 占CMT1 的1%-2%,与位于16p13、1-p12、3的LITAF(SIMPLE)基因突变有关,其编码脂多糖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
④ CMT1D 在CMT1 中不到2%,与EGR2 基因突变有关。EGR2 定位于10q21、1-q22、1,编码参与构成信号通道的早期生长应答蛋白2。
⑤ CMT1E 在CMT1 中不到5%,基因定位于17p11、2,与PMP22 基因点突变有关。耳聋和压迫性麻痹是该型的特征性症状。
⑥ CMT2E/1F 在CMT1 中不到5%,与NEFL 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定位于8p21,编码神经丝轻链蛋白。NEFL 突变的患者导致CMT2E 亚型,因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所以又被确认为CMT1F。
(2)CMT2型为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分为15种亚型,有些尚未克隆致病基因,其基因改变如下。
① CMT2A1 在CMT2 中最早研究, 与KIF1B 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定位于1p36,编码人类驱动蛋白1B。
② CMT2A2 在CMT2 中占20%以上,是目前最常见的CMT2 亚型,与MNF2 基因突变有关。MNF2 基因定位于1p36、2,编码人的线粒体融合蛋白2。目前已发现的MFN2 基因突变有50 多种,某些特异位点突变常伴随特殊临床特征, 如视神经萎缩,锥体束征,震颤,共济失调等。
③ CMT2B基因定位于3q21,与RAB7A 基因突变有关。RAB7A 基因编码的人类Ras 相关蛋白7。
④ CMT2D 基因定位于7p15,与编码甘氨酸tRNA 合成酶的GARS 基因突变相关。
⑤ CMT2I/2J 基因定位于1q22,与MPZ基因突变有关。其特点是晚发性轴突型多神经病伴明显感觉功能障碍、瞳孔异常和听力丧失。
⑥ CMT2F基因定位于7p11、23,与HSP27/HSPB1基因突变有关,编码人类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7(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sHSPs),维持细胞骨架稳定和调节轴索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⑦ CMT2L 基因定位于12q24,与HSP22/HSPB8基因突变有关,编码人类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2,该蛋白主要参与异常蛋白质的降解。
⑧AR-CMT2A 基因定位于1q21、2,与LMNA基因突变有关。LMNA 基因编码人核纤层蛋白A/C (Lamin A/C),该基因编码区进行不同的剪接可产生两种核纤层蛋白A和C。
⑨ CMT2C基因定位于12q23-q24;CMT2G 基因定位于12q12-q13、3;CMT2H基因定位于8q21、3;AR-CMT2B基因定位于19q13、3;CMT2K 基因定位于8p13-q21、1,可能与GDAP1突变有关。以上各型遗传性质有待确定。
⑩ 两种和性染色体连锁相关的CMT2型(CMT2XA和CMT2XB)已经被报道,但是其致病基因仍未被克隆出。
【诊断对策】
(一)诊断要点
根据儿童或青春期出现缓慢进展的对称性双下肢无力,以及“鹤腿”、垂足、弓形足和脊柱侧弯,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伴有感觉障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脱髓鞘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伴有家族史,基因检测可证实。①CMT1型发病年龄约12岁,运动NCV显着减慢,基因检测提示PMP22基因重复或PMP22基因点突变。②CMT2型发病年龄约25岁,运动NCV正常或接近正常。每个亚型基因检测显示突变位于不同染色体的不同位置。
(二)鉴别诊断要点
注意与一些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鉴别。
1、远端型肌营养不良 也表现为四肢远端逐渐向上发展的肌肉无力和萎缩,本病成人起病,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运动NCV正常等可资鉴别。
2、远端型脊肌萎缩症 临床表现与CMT相似,肌束震颤明显,无感觉改变。肌电图表现为前角细胞损害。
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本病进展较快,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多,激素治疗有效。
4、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 临床较难区分,必须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
5、遗传性共济失调伴肌萎缩 又称Roussy-Levy综合征,儿童期起病,缓慢进展,表现腓骨肌萎缩、弓形足和脊柱侧弯,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但是,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双手震颤等共济失调表现。
(三) 临床类型
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分为两大组,CMT1型(脱髓鞘,NCV<38cm/s)和 CMT2型(神经元,NCV正常或接近正常)。目前CMT1型根据基因定位分为1A、1B、1C、1D、1E、1F六个亚型,CMT2型分为15个亚型,可能未来会有更多分型。
【治疗对策】
(一) 治疗原则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主要对症和支持治疗。
3、由于病程缓慢,患者可存活数十年,对症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 治疗计划
1、基础治疗
(1)生活上的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勿过度劳累,勿做过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患肢的负荷而加剧病情。关节扭伤时应及时休息和治疗,否则会引起韧带松弛和加重关节的不稳定。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常使症状加重。应戒酒。
(2)康复训练 超短波、电兴奋治疗配合针灸。肌肉和根间的适当被动锻炼与按摩,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可增强其伸缩能力。对于垂足,穿高跟鞋、长筒袜或矫正鞋可改善行走,保护踝关节,并能减低踝关节损伤的风险,预防跌倒和骨折。
(3)手术治疗 对严重的患者也可采用适当的康复性手术治疗,如手术松解或肌腱移植。关节畸形、脊柱侧弯可采用外科治疗。
2、特异治疗
(1)维生素 可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有帮助。包括维生素B、E、C等。
(2)神经营养药物 ATP、辅酶Q、肌苷、胞二磷胆碱、肌生注射液等。
(3)其他 加兰他敏、他巴唑也可试用。
【病程观察及处理】
1、观察肌力改变情况,包括四肢近端和远端肌力的变化,鼓励患者坚持锻炼。
2、测量四肢周径,观察肌萎缩情况,鼓励患者进行按摩、康复锻炼等。
3、畸形程度和感觉障碍情况。可试用改善血液循环药物。
【预防】
首先明确基因诊断,确定先证者基因型,然后用胎儿绒毛、羊水或脐带学分析胎儿基因型,根据产前诊断可终止妊娠,阻止患儿出生。
【预后评估】
预后一般良好,病程进展缓慢,大多数患者发病仍可存活数十年,对症处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出院随访】
1、出院时带药。
2、定期复诊和门诊取药。
3、出院时应注意问题,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4、继续康复训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