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是一种来源于骨母细胞的良性的成骨性肿瘤。1935年首先使用骨样骨瘤来命名这种肿瘤。骨样骨瘤的特点是病变中心有一血管丰富的骨样组织的核心,周围为一硬化带。骨样骨瘤通常小于1.5cm,如果大于1.5cm,要考虑为骨母细胞瘤。
发病年龄:骨样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4 ~ 25岁之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为3:1。 发病部位:骨样骨瘤可发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长管状骨,最常见于股骨和胫骨,尤其是股骨近端。国外一组661例骨样骨瘤的发病部位分析显示,肿瘤发生于长管骨者占总数的71%,手和足发病占总数20%,发生于脊柱者9%。长管骨发病最常见的部位是股骨,其次是胫骨,两者发病约占总数的57%。在手部,骨样骨瘤常见于近节指骨和掌骨;在腕骨中多见于舟状骨;在足部多见于跟骨和距骨。在脊柱,骨样骨瘤多见于脊柱的后部结构,如横突基底部、椎板和椎弓根,椎体很少累及。
临床表现:骨样骨瘤最显著的临床特点是疼痛,常为局部持续性的钝痛,夜间明显,经休息不缓解,疼痛程度多为中度,少数疼痛剧烈。骨样骨瘤引起的疼痛经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而很快缓解。病变部位可有软组织肿胀和压痛。在骨骼未发育成熟时,可出现肌肉萎缩、骨骼畸形。脊柱的骨样骨瘤可导致斜颈和脊柱侧弯。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典型的X线片表现为病变中央有一直径小于1cm的圆形或椭圆形透光区,称为瘤巢,其内可有钙化斑点,周围为硬化的反应骨。由于发病部位不同,骨样骨瘤的X线片表现不尽相同。发生于长管骨的骨样骨瘤常位于骨干,在增厚的骨皮质内有一小的透光区,内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周围硬化骨的厚度与发病部位及病程长短有关,部分肿瘤瘤巢很小,X线片显示不是很清楚。发生于股骨颈的骨样骨瘤常位于股骨颈的内侧面,瘤巢位于骨膜下或骨皮质内。发生于腕骨、足跗骨的骨样骨瘤,长发生于松质骨,X线表现为部分或完全钙化的圆形病灶,周围缺少反应性硬化骨,这与发生于骨干上的表现完全不同,诊断上较为困难。发生于脊柱者,X线片诊断非常困难,大多数病人因为疼痛常引起脊柱侧弯,,病灶常位于脊柱侧弯凹侧面的顶点,可在椎弓根、椎板、关节突部位见到硬化骨。
CT检查:大多数骨样骨瘤凭借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X线片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少数骨样骨瘤,X线片表现不典型,有时瘤巢很小,X线片显示不清,特别是在脊柱、骨盆、股骨颈等部位,需要进行CT 检查,明确诊断。CT可显示病变的部位、瘤巢的大小,这对于医生确定手术入路有重要作用。
骨扫描:骨样骨瘤骨扫描显示病变部位双密度征,即在瘤巢部位出现放射性核素浓集,在周围硬化区放射性核素浓集很少。
鉴别诊断:骨样骨瘤要与下列疾病或肿瘤鉴别:骨脓肿、应力性骨折、嗜酸性肉芽肿、皮质内血管瘤、骨岛、皮质内骨肉瘤和尤文肉瘤等。
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可见骨样骨瘤由不成熟的骨和骨样组织组成,有不同比例的骨样组织和新生骨小梁,细胞较多,血管丰富。
治疗:骨样骨瘤有自愈的倾向,对于症状比较轻微者或能忍受疼痛者可行观察,自愈时间可能需要几年。对于症状严重者,或症状不重,但患者和家属不愿忍受等待,可行手术治疗。目前有两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手术切除瘤巢和部分反应骨,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瘤巢,刮出术的复发率约5%~30%;另一种方法是近年来在国外采用的利用CT引导经皮穿刺瘤巢射频消融技术,有效率可达90%。骨样骨瘤至今未见发生恶变的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