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概况
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传播途径为: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经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约30%~50% HBV感染者来自母婴传播。
HBV母婴传播可分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体内HBV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分娩时吞咽了含有HBV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而造成感染;产后感染主要是生活中母婴密切接触传播。目前认为孕妇高HBV载量是发生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病毒载量可减少母婴传播。乙肝孕妇中,若HBeAg 阴性,其新生儿经正规免疫接种,保护率已达98%~100%;若HBeAg阳性,其新生儿经正规免疫接种后,仍有5%~15%发生慢性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的生育管理
1、生育时机的选择
建议所有HBV感染育龄女性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孕前检查。
2、孕期管理
定期产检,严密监测:HBV感染孕妇除常规产前检查外,建议每月监测肝功能。孕26 ~28周建议复查HBV DNA,以决定母婴断阻断策略;服用抗病毒药物期间每4~8周及临产前复查HBV DNA以观察疗效。HBV高复制孕妇在知情同意后于孕晚期服用LAM、LdT等药物可有效抑制HBV复制,提高母婴阻断的成功率。
3、产时管理
肝功能正常、无内科并发症的HBV感染孕妇,建议根据产科情况决定分娩方式。
肝功能轻中度异常、无内科并发症的HBV感染孕妇,若经过保肝治疗肝功能正常、且无产科禁忌证者,可经阴道试产;若肝功能持续异常,应充分评估肝脏功能及Child-Pugh分级,适时剖宫产结束分娩。
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充分评估肝脏功能及Child-Pugh分级,决定剖宫产手术时机,同时建议孕33~35周结束分娩。
4、新生儿管理
(1)足月儿管理:
推荐意见:对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注射HBIG 200 IU(最好在出生后12h),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在第一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疫苗。
(2)早产儿管理:
推荐意见:对于体重2000g以下的早产儿暂不予乙肝疫苗接种,但要注射HBIG 100~200IU;待体重达到2000g以上或出生后1~2个月,再酌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5、产后管理
(1)母乳喂养:
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
推荐意见:母亲HBeAg阳性,且HBV DNA≥106拷贝/ml,应告知母乳喂养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如患者选择母乳喂养建议定期监测抗-HBs水平;
(2)新生儿随访:
HBsAg 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需较长期随访HBV血清学标志物,以判断母婴阻断及免疫接种效果。
推荐随访时间为接种第3针疫苗后1个月(7月龄)至12月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