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肝血管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人们对肝血管瘤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少数医疗机构对肝血管瘤的治疗不够规范。因此,有必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做简单介绍。
通常所说的肝血管瘤是指成人的海绵状血管瘤, 多数是由于肝脏血窦于胚胎阶段的发育障碍所致。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好发于30-50岁, 女性多见,人群中发病率为0.4%-20%,多为单发,约10%的病人为多发肝血管瘤。肝血管瘤一般没有临床症状, 少数大于5cm的血管瘤可以引起上腹部隐痛、饱胀感、消化不良等症状。
1、肝血管瘤的诊断
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是由于体检或腹部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因此,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最常用方法,具有简单、经济、方便等优点,诊断的准确率为70%-80%。肝脏CT或磁共振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可靠性更高,特别是磁共振增强扫描,其灵敏度达95%,特异度接近100%,可以作为确诊的手段。因此,对经B超检查初次诊断为肝血管瘤的病人,如果肿瘤不大于5cm且没有临床症状,可以3-6个月定期复查B超。如果肿瘤有增大趋势或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病人,应该进一步行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以排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2、肝血管瘤的治疗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病变,大多数肿瘤增大缓慢,不会发生癌变,很少发生肿瘤自发破裂出血(有人统计了100多年来的文献资料发现,自发性破裂出血报道总共不超过50例,极为罕见),因此,仅少数肝血管瘤病人需要接受治疗。目前,尽管对哪些肝血管瘤病人需要外科治疗意见尚未完全统一,但大多数外科专家认为,对肝血管瘤的治疗应持慎重态度,出现下列情况的肝血管瘤病人需要考虑外科治疗:
(1)肝血管瘤引起明确相关的严重临床症状;
(2)肝血管瘤巨大(大于8cm以上)并有压迫症状;
(3)瘤体较快增大;
(4)不能排除恶性病变;
(5)紧邻肝门、下腔静脉及肝实质内主干静脉等特殊部位容易或者已经出现压迫症状的肝血管瘤;
(6)发生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肝血管瘤剥除术、肝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甚至药物治疗等。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均有其潜在的风险,并非完美无缺的,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慎重选择。目前,肝血管瘤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外科手术切除(肝血管瘤剥除术、肝切除术)仍然是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肝切除术的安全性也已经大大提高。近年来,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势,在技术上已经成熟。
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主要通过使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支闭塞,血栓机化导致血管瘤纤维化,终止肿瘤生长,促使瘤体缩小,临床症状改善,达到治疗目的,虽然避免手术,但疗效尚不确切。主要是由于肝血管瘤的血液供应复杂,常常无法完全栓塞血管,因此治疗效果不彻底,复发率高。同时还会引起肝脓肿、肝内胆管坏死、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不能也不应该作为肝血管瘤治疗的常规治疗手段。
射频消融治疗应用高频电流使组织离子随电流的方向产生震动摩擦,产生高热使肿瘤凝固性坏死,达到不切除肿瘤即可根治的效果,具有微创、简单、安全和可重复等优点。但射频消融的组织毁损范围有限,对巨大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不甚确切、并发症较高,并且受到血管瘤位置的制约,目前不作为肝血管瘤治疗的主要方法。
总之,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病变,B超是主要随访检查手段,对增大明显或者诊断不明确的病人应该行增强磁共振或CT扫描。仅少数肝血管瘤病人需要外科治疗,肝切除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条件首选腹腔镜肝脏切除。建议慎重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