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任今年72岁,是我省某高校的退休教师,近年来经常出现头晕、耳鸣,有时视物模糊,甚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起初以为年纪大了,也没在意,不久前的一天,老任早晨起床后,突然摔倒意识丧失,但几分钟后就自己醒过来了,醒后也没有任何不适,家人陪着他到医院做了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才知道是颈动脉狭窄在作怪。老任赶紧来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医生仅用一个多小时就为他成功实施了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取出来小拇指大小的两块斑块,重新恢复了大脑的血液供应,术后当天,老任即感到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完全消失,术后第一天即下床活动,一周后老任就顺利康复出院了。出院前,老任以其切身体验告戒广大病友:出现了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后要及早检查颈动脉,否则延误病情,遗憾终生!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周涛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脑卒中(脑中风的学名)是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冠心病与癌症的第3位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远高于欧美国家,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用于脑卒中的直接经济支出已近300亿元,该病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绝大多数脑中风是由脑血管缺血所引发,其中约40%的脑中风与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狭窄甚至闭塞病变有关。”日前,记者在采访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周涛教授时获悉。
颈动脉狭窄可产生哪些临床症状呢?颈动脉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卒中:突然发生头晕目眩,一侧眼睛暂时性发黑,言语不清,或有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时内恢复。这些表现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小动脉栓塞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如果继续发生较大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脑梗死,引起永久性偏瘫、偏身感觉、偏盲及语言功能障碍等。另外,由于颈动脉狭窄可以导致脑供血不足,长时间脑缺血可造成慢性脑损害,可引起头昏、视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导致智力和社会功能等高级智能活动的下降。
虽然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很大,但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查手段却很简单,颈动脉彩超检查即能实现。当然,为了进一步手术治疗,还需要明确颈动脉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软硬斑块等详细信息,我们可选择颈动脉血管造影(DSA)。血管造影的优点是空间分辨力高,能准确检查出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包括斑块和溃疡的分布,同时还能显示狭窄远端的血流情况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显示颅内血管是否发生病变,是诊断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是,血管造影为有创检查,近年来应用无创的CT动脉重建(CTA)以及MRA技术,同样可以得到很全面的动脉狭窄信息;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显示血管结构,更好地识别钙化斑块,指导进一步治疗。
颈动脉狭窄治疗目前大致分为三类: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结合降压、降脂以及降糖药物的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引起动脉狭窄的斑块。近年来,介入治疗即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CAS)发展较快,但多数已经完成的临床试验表明,除高危患者外,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优于外科手术,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前公布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文件”中,明确指出≥5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适合做外科手术治疗,而介入治疗(CAS)仅适用于不宜施行外科手术的患者。
外科手术治疗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中风的的标准方法,此术式是切除动脉内膜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形成的血栓,以达到通畅血管、恢复血供的目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两个大规模、遍及多个西方国家的随机对照试验,都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预防因动脉病变所致的脑梗塞和死亡。目前在美国每年行内膜剥脱术10万例。而我国13亿人口每年还不到1000例。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必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周涛主任最后指出: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导致脑中风的“沉默杀手”。但是,只要我们了解这个“杀手”的特点,就能及时抓住颈动脉硬化狭窄的蛛丝马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把脑卒中的危险消灭在萌芽中。(大河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