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由于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开展,使手术创伤达到最小,病变清除彻底,减少复发。术前、术后采用规范治疗也是提高治愈率的很关键因素。手术只是治疗的手段之一,手术的成败,除与术者的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有关,还与手术前后的规范治疗有密切关系。
一、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诊断标准
1、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2、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消失。
3、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4、影响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黏膜病变。
二、手术前期的治疗
手术前期的治疗是手术顺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术前期是围手术期(术前一周~术后3-6个月)的一部分,时间:一周;目的:为手术创造条件,减少术中出血;内容:1,全身用抗生素,全身用类固醇激素(严重者)。2,局部用类固醇激素,如辅舒良、内舒拿、雷诺考特,控制局部炎症和变态反应造成的鼻腔鼻窦黏膜水肿。3,全身抗组织胺药物(有变态反应者),如开瑞坦。
三、手术期的治疗
1、麻醉的选择 局麻用于病变轻者,
病人清醒,有利于颅底及眼部症状的判断。全麻可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克服以前全麻出血多的缺点,用于复发或复杂的病例。
2、手术原则
⑴纠正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和影响通气的病变;
⑵开放病变鼻窦;
⑶清除不可逆病灶;
⑷选择性处理中鼻甲;
⑸尽可能保留鼻窦内粘膜;
⑹强调微创原则,窦口开放要适度,并非越大越好;尤其是上颌窦开口,除真菌感染外,不必完全开放;
⑺手术结束时五个通畅:嗅裂通畅;鼻腔通畅;后鼻孔通畅;窦口鼻道复合体通畅;鼻窦开口通畅。
四、手术后治疗
1、住院期间的治疗
⑴局部处理:术后48小时全部抽出鼻腔填塞物,开始收缩鼻腔,72小时开始清理鼻腔、鼻窦内的积血、血痂,每隔日一次。鼻腔冲洗,每日1~2次,用温盐水或中药冲洗,有助于术后短期内创面修复的血痂清除,避免和减少内镜下器械清理的麻烦和损伤。
⑵局部用药:局部类固醇激素,每日2次。
⑶全身用药:全身静脉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粘液稀释剂,此时期清理鼻腔时可见鼻腔内凝固、干硬形成黑色的血痂,清理时动作轻柔,避免造成上皮进一步损伤。第七天用盐水冲洗上颌窦,可以出院。
2、出院后的治疗
出院后的治疗很关键,要经过术腔清洁阶段、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和上皮化完成阶段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⑴局部处理:每1~2周检查一次鼻内镜,手术后一个月左右,鼻腔开时出现水肿,甚至囊泡形成,这是由于淋巴引流障碍所致。清理时要注意尽可能保护好正常粘膜。3个月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每个月检查一次鼻内镜,直至鼻腔黏膜上皮化。
⑵全身用抗生素:出院后要继续口服抗生素2~3周,抗生素的治疗对于控制感染性鼻窦炎非常重要。大环内酯类(14元环)抗炎疗程不少于12周
⑶局部类固醇激素3~6个月。
⑷粘液促排挤3个月以上。
⑸中药治疗2~3个月,莘芩颗粒、鼻渊舒等。
⑹鼻腔冲洗6个月以上。
总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是综合治疗的过程。单纯依靠手术而不重视术前术后的处理,是达不到预期疗效的。术前术后的处理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一项重要手段,已引起广泛重视,规范化综合治疗,是提高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治愈率、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