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上分黄疸型与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乙肝病程约2~4个月,临床经过可分3个时期:
(1)黄疸前期:起病可急可缓,有非特异性的感染中毒症状如低热、周身不适、疲乏、关节酸痛。消化系统症状突出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
黄疸前期可发生肝外病变和血清病样综合征,表现为:关节痛和关节炎,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炎性病变,肾脏病变,紫癜,浆液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等。黄疸前期症状的轻重和时间长短可有很大不同,可自数日-2周不等,也可无明显黄疸前期,而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2)黄疸期:最初发现常是尿色加深,继而巩膜和皮肤黄染,1~2周内达高峰,反映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可有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肝功能转氨酶升高。此时患儿大多热退,消化道症状开始好转,食欲好转是病情由极期开始缓解的常见标志,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脏轻度肿大,质软,有触痛和叩击痛,少数患儿可出现有脾大。黄疸期多为2~4周。
(3)缓解期:黄疸消退,症状好转,血清转氨酶降低,多数患儿在2周~4个月内恢复。但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多见,症状较症,甚至无明显症状,肝功能异常,但不出现黄疸。
2、慢性乙肝:
乙型病毒感染病程超过6个月,由急性乙肝迁延不愈而发展为慢性肝炎,或因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待临床发病疾病时已成为慢性。根据H 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
(1) 慢性乙型肝炎
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HBe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②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一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携带者
①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②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I)<4< font="">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3)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除HBV DNA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但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四) 小儿乙肝的危害
1.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其病理学定义为弥漫性肝纤维化伴有假小叶形成。
①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②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患者已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
2.肝细胞癌:多发生于慢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82.6%的肝细胞癌患者并发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3.肝外器官的损伤:如乙肝相关肾炎、乙肝相关性心肌疾病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