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部分胃癌是在“萎缩性胃炎、肠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不少患者高度紧张,每年都复查胃镜。其实,只有少数累及全胃的“萎缩性胃炎、肠化”的患者才需要定期胃镜检查监察随访,而那些十分常见的、仅限于胃窦部的“萎缩性胃炎、肠化”是无需随访的。
“萎缩性胃炎、肠化”是在各种病因损害下正常胃粘膜的腺体被破坏减少(萎缩)、白细胞浸润(炎症)、出现肠道上皮细胞形状的新细胞(肠化)。引起“萎缩性胃炎、肠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发生的部位大多数局限于胃窦部,少数可以波及全胃。临床感觉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即感觉胃病明显的人实际上“萎缩性胃炎、肠化”可能很轻。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窦部轻中度的“萎缩性胃炎、肠化”可完全恢复正常(重度者必累及全胃),而累及全胃的“萎缩性胃炎、肠化”则不易完全修复,极少部分可进一步发展成胃癌。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对累及全胃的“萎缩性胃炎、肠化”的患者定期胃镜随访监测是胃癌防治的两大策略。
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有13/14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快速快活素酶试验、活检级织学病理等。
确认“萎缩性胃炎、肠化”范围的可靠方法是全胃活检病理,即胃镜检查时除了病灶活检,还要分别在胃窦、胃体的大小弯4个部位至少各取一块组织做病理检查。如果4处都呈现“萎缩性胃炎、肠化”时则表明全胃受累,若仅发生在胃窦则表明是局布的(注:以胃角为界, 胃大致分为接小肠的胃窦和接食管的胃体两大部分)。
血清胃蛋白酶原I:II比例测定也有助于发现累及全胃的“萎缩性胃炎、肠化”。可据此筛选出需要做胃镜检查及全胃活检的对象。胃蛋白酶原I由胃粘膜分泌,而胃蛋白酶原II则由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共同分泌。正常情况下I的分泌量远远高于II。“萎缩性胃炎、肠化”累及全胃的时,I分泌严重减少而II仍由十二指肠分泌,这样,胃蛋白酶原I:II的比例便明显下降。
2011年6月,欧洲24国联合出台的《胃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处理指南》值得我国借鉴[1],该指南提出,内镜活检确诊广泛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建议每3年复查一次内镜,仅发生在胃窦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无需随访。幽门螺杆菌感染应予根除。不推荐COX-2抑制剂或膳食补充剂与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β-胡萝卜素)防癌,它们的效果不确切。
参考文献
M. Dinis-Ribeiro, M. Areia, A. C. de Vries, et al. Management of precancerous conditions and lesions in the stomach (MAPS): guideline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European Helicobacter Study Group (EHSG), European Society of Pathology (ESP), and the Sociedade Portuguesa de Endoscopia Digestiva (SPED). Endoscopy. 2012 January ; 44(1): 74C9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