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泌尿男科门诊常见到一些病友拿着检查结果焦急地询问医生:“为什么检查无异常,且吃了那么多药,但尿频、尿痛仍未见好转呢?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这时,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会建议他们做膀胱镜检查,必要时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如此,相当部分病人可以得到确诊,原来他们是患了一种特殊的膀胱炎症——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和颈部,正常人的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构成,但在各种理化因素炎症、梗阻慢性刺激下,局部粘膜组织演变成腺上皮,从而导致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常被误诊为 “尿路感染”在内科治疗多时,我们认为如果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尿路感染”不愈或反复发作者,应做膀胱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腺性膀胱炎的确诊要依据病理学,膀胱镜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及颈部;
2、病变呈多中心性,常常散在成片或成簇存在;
3、具有多形态性,乳头样,分叶状,滤泡样相混合存在。
腺性膀胱炎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经尿道电灼术 (TUR)或激光治疗是主要的手术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其适应症为局限性病灶或胱颈部病变影响排尿者;而对于病变范围较广者,电切效果并不满意,有可能切不净而残留,并且广泛的电灼会加重膀胱刺激症状,加重患者的痛苦;一般应行膀胱根治切除术,但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
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时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笔者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发现“气滞痰阻经络瘀血”在腺性膀胱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采用“化痰解郁,理气活血”的思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腺性膀胱炎与癌变的关系目前尚无肯定证据,以往的报告显示其癌变比率显著高于膀胱非特异性炎症。虽然对于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变这一论点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但积极的治疗和周密的随访得到人们的公认和提倡。
腺性膀胱炎易复发,因此定期复查很重要,一般在第一年内每隔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应持续2-3年左右,以便及时发现可疑病变及早处理。
相关文章